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商丘的传播始于在外地入党的中共党员和先进知识分子的推介,人民群众逐步认识和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共党组织在商丘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
1921年陇海路大罢工前后,商丘火车站的工人通过《工人周刊》和《劳动周刊》,开始知道了马克思的名字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当时仅局限于铁路系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没有真正向商丘社会扩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商丘传播开来是在大革命时期。一方面,商丘人民在五四运动以后,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群众革命运动,反帝、爱国、民主、革命等成为生活的新字,具备了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商丘的一批进步青年,在全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走出商丘,到当时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较大的地区接受教育,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才干,接触了新思想,而且不少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们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到商丘,并与商丘的实际相结合,才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商丘逐步扩大影响,扎下根来。其中起作用较大的是永城县的“太丘读书社”和睢县早期的“读书会”、“农民夜校”。
太丘读书社是商丘最早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团体。它是永城在外地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学生,在1924年寒假回乡期间,联络县城进步青年成立的。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称,所以该组织叫做太丘读书社。读书社推选5人组成执委会,作为该社的领导机关,他们是:韩子黎(1924年在济南山东省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同年入党),蒋一峰(1924年在开封省立二中学习,1925年入党),陈育生(1924年在上海南洋大学学习,1925年入党),王卓然(1928年入党)和赵仁(1925年入团)等。读书社成员40余人,大都是忧国忧民的热血知识青年,有强烈的追求革命真理的欲望。他们中有小学教员、学生、店员。也有小职员。读书社制定了《太丘读书社宣言》和《太丘读书社章程》,确定“以读革命书籍,批评时弊,救国救民为宗旨”。读书社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活动:(1)收集一批革命书刊,如《向导》《新青年》《中国青年》《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非基动》等,并与在河南有较大影响的进步团体——开封青年学社建立了联系,从那里不断得到新的革命书刊,为广大进步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2)组织读书社成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讨,提高了成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了民主爱国的热忱,明确了革命的任务和斗争方向,为永城革命培养一批骨干力量。正是在读书社的基础上,1925年8月建立了永城第一个共青团小组,1927年初又建立了中共永城党支部。(3)1925年6月上旬,发动和领导了永城人民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唤醒了民众,传播了革命思想,在永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6年3月,国民党永城当局以“宣传赤化”,“内有过激分子”等罪名,明令取缔读书社,并通缉其领导成员。太丘读书社在反动政府的镇压下,不得不停让活动。
在商丘西部边睡——睢县,中共党员萧人鹄、郭景尧、于秀民等,也以举办读书会、农民夜校等形式,进行马克思列主义的传播。1925年11月,中共豫陕区委委员萧人鹄来睢县开展农民运动。在睢县共产党员郭景尧的引荐下先后与睢县的一些思想进步的知名人士李西峰、苗铁峰、杜如珩、罗文彬等结识,为了传播革命思想,首先在苗楼办了一个读书会,参加读书会的大都是苗楼邻近村庄有一定文化和求知欲望的青年人。萧人鹄通过苗铁峰把革命进步书刊送给读书会成员传阅,借此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揭露北洋军阀祸国殃民的罪行,启发人们的阶级觉悟。但当时乡村有文化的人很少,大部分不能参加读书会,使革命思想的传播受到限制。因此,萧人鹄萌生了创办夜校,进一步扩大宣传教育面的想法。
1926年春,萧人鹄在罗庄开办了农民夜校。罗庄夜校设在罗文彬家里,晚上学员多时达到40余人。夜校学习内容大都是萧人鹄自编的,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如“黄的黄,穷人的脸黄,富人的心黄,两个相比一样黄;黑的黑,炉中的炭黑,富人的心黑,两个相比一样黑”等,这些通俗形象的语言,深深地教育了农民,他们争相背诵,互相传播,影响广泛。
1926年12月,中共豫区委派中州大学党支部书记于秀民来睢县领导群众运动。他在郭景尧的掩护下,在郭河村办起了平民夜校,因学习《平民课本》,故叫“平民夜校”。于秀民、萧人鹄等经常亲自授课,在讲课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只有把北洋军阀打倒,农民才能免除苛捐杂税的道理,宣传共产党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新社会的光明前景,极大的鼓舞了农民群众。同时,平民夜校还教唱当时流行的一些革命歌曲,如《国民革命歌》《农民歌》《放脚歌》等。其中纪念五卅惨案歌曲的歌词是:“天昏地暗沪江边,英日逞强权,惨杀我青年,弹如雨、泪如泉,同胞莫忘五月卅民国十四年。”唱起来十分打动人心,在郭河平民夜校的影响下,张奶奶庙、杜土楼、杜公集、李康河、姬房李等睢县西南西北十多个村庄都办起了平民夜校,吸引了许多贫苦农民参加。他们在夜校里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而且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为党领导的农民协会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此外,在这一时期,商丘县在外求学的共产党员徐华章、夏邑县在外求学的共产党员张文进等,也都利用放假回乡之机,积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
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开始在商丘传播,就与商丘的工人、农民结合起来,与商丘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为中共党组织在商丘的活动和发展准备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共商丘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技术支持:商丘亿博网络有限公司